2023-11-28 阅读次数: 436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莲都区聚焦聚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关心关切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资源诉求,锚定打造“才源广进的智力洼地、枝繁巢暖的培优福地、人尽其才的凤栖宝地”,全面推行人才服务“企业定制”,助力企业填补人才缺口、突破技术壁垒、厚植人才沃土,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山区”。
一、拓宽多元招引渠道,助企填补人才缺口
一是实施海外引才计划,填补高层次人才缺口。坚持“以产业定位科技,以科技索引人才”,全面摸排企业高端人才需求,筛选出包含纳爱斯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乾麟缝制设备有限公司等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和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21家优质平台纳入海外引才计划。利用华侨、台胞、乡贤等资源,对接省内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余家,收到符合海外引才计划申报条件人才简历200余份,组织线上视频对接会40余次,推荐符合企业需求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申报“绿谷精英”创新人才项目实现人才“先落地后申报”。二是实行“量身定制”模式,填补专技人才缺口。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双跨”“双联”培育人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牵线企业衔接湖北武汉、甘肃兰州等城市,与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开设“莲都班”,形成“选、育、用、留”可推广全链条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万控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输送专业对口性强、企业融合度高的专技人才超过200人。三是开展跨区域招聘活动,填补普通用工缺口。针对本土劳动密集型阀门、箱包企业的普通用工缺口,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作用,携43家企业1000余个优质岗位,分赴四川泸州、云南昆明、贵州黔南州等重点劳务协作地开展集中招工活动,累计接洽求职人员3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324人。依托零工市场线上线下双阵地,促进企业用工与务工就业供需关系的高效匹配,为300余家企业(商户)解决1000余个缺工问题。
二、夯实高端智力支撑,助企突破技术壁垒
一是对接科研院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阀门主导产业,瞄准阀门制造产业链技术需求和创新链短板,地毯式走访阀门制造企业43家,梳理技术需求61项,依托中国计量大学将需求清单与阀门制造领域技术进展进行筛选匹配,匹配科技成果60项。结合半导体、大健康等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武汉大学实体化研究院建设,与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科技服务中心,依托科技服务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发动百博入企,强化技术攻坚指导。以“百博入企”为抓手,积极选派高校博士教授到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对接匹配高校博士为企业攻关立项提供指导,同时积极推动博士带科研成果入企孵化。已累计选派工业、经济、农业等领域入企博士超过40人,协助企业申报各类专利17件,转化各类成果8项,发表科研文章5篇。三是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博士后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的科研能力进行全面摸排,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且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进行建站培育、博士招收、开题研发等“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在浙江乾麟、阀毕威阀门、绿谷生物药业等企业建成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为企业在微电机制造、工业用阀门、生物农药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撑。
三、营造优质发展环境,助企厚植人才沃土
一是拿出最大诚意,满足人才政策需求。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企业倾听人才心声,收集意见建议。区人力社保局会同组织部人才办、科技、经商、卫健、经开区等部门多轮集中商讨、修改完善,形成《关于加快人才发展集聚 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补充意见》。二是给予最大支持,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将技能人才评价放权到企业,打破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目前全区备案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16家,累计评价认定328名实用型人才,其中90%以上是文凭不显赫的“土专家”。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职称“直通车”认定制度,畅通民营企业职称申报渠道,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对待,累计评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初级251人、中级415人、副高级133人、正高级3人。三是付出最大努力,办理人才服务事项。树立“人才至上,主动靠前”服务导向,开设企业人才服务专线,建立人才服务交流群,指定工作人员提供跟踪服务。建设经开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和数字经济双创园人力资源综合体,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专窗,开拓人才服务一线阵地。优化人才政策办理流程,建立各人才服务单位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动机制,细化企业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就业创业、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清单流程,实现人才公寓入住1日内办结,人才补贴申领3日内办结,人才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的全流程服务。